2016年蓝桥杯国赛B组 机器人塔(洛谷P8644)解题全解析
一、题目解读
2016年蓝桥杯国赛B组的“机器人塔”问题(洛谷P8644)是一个典型的组合数学与动态规划结合的题目。题目要求构建一个由A和B两种机器人组成的金字塔结构,其中每一层的机器人数量递减,且相邻机器人需满足特定规则。用户需根据给定的总机器人数量M和B机器人数量N,计算符合条件的金字塔方案总数。题目难点在于如何高效枚举所有合法状态,并验证其可行性。
二、解题思路
采用位运算与递推策略。首先,通过数学推导确定金字塔的总层数k(利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),若总机器人数无法构成完整金字塔则直接返回0。随后,利用二进制位掩码(bitmask)枚举底层所有可能的B机器人排列(用1表示B,0表示A),并通过逐层递推验证每一层的合法性:
每层机器人由下层相邻两个机器人合并生成:若下层相邻为相同类型,生成A;不同类型生成B。
若合并过程中剩余A/B数量不足,或层数验证不通过,则方案无效。
最终统计有效方案数。
三、解题步骤解析
1. 计算总层数k:利用k*(k+1)/2与总机器人数比较,确定唯一合法层数。
2. 底层排列枚举:使用二进制掩码遍历所有2^k种排列,统计B数量验证边界条件。
3. 逐层递推验证:
初始化当前层为底层掩码,剩余A/B数量。
对每一层,从高位到低位遍历,根据相邻位状态生成下一层,并更新剩余数量。
若某层合并失败或剩余数量耗尽,标记方案无效。
4. 统计有效方案:当所有层验证通过且剩余数量为0时,累加方案数。
四、代码与注释
#include <iostream> #include <vector> using namespace std; int count_bits(int x) { // 统计二进制中1的个数(即B数量) int cnt = 0; while (x) { cnt += x & 1; x >>= 1; } return cnt; } int main() { int M, N; cin >> M >> N; // 计算总层数k int total = M + N; int k = 1; while (k*(k+1)/2 < total) k++; if (k*(k+1)/2!= total) { // 层数不匹配直接退出 cout << 0 << endl; return 0; } int ans = 0; // 枚举最底层所有可能的排列 for (int mask = 0; mask < (1 << k); mask++) { int a = 0, b = count_bits(mask); // 统计当前层A/B数量 if (b > N || (k - b) > M) continue; // 超出边界跳过 int valid = 1; int current = mask; // 当前层掩码 int remain_a = M - (k - b); // 剩余A需生成 int remain_b = N - b; // 剩余B需生成 for (int layer = k-1; layer >= 1 && valid; layer--) { int next_layer = 0; // 下一层掩码 int new_a = 0, new_b = 0; for (int i = 0; i < layer; i++) { bool left = current & (1 << i); // 左机器人 bool right = current & (1 << (i+1)); // 右机器人 if (left == right) { // 生成A if (remain_a <= 0) { valid = 0; break; } remain_a--; next_layer |= (0 << i); // 标记为A } else { // 生成B if (remain_b <= 0) { valid = 0; break; } remain_b--; next_layer |= (1 << i); // 标记为B } } current = next_layer; // 进入下一层 } if (valid && remain_a == 0 && remain_b == 0) { // 全部生成成功 ans++; } } cout << ans << endl; return 0; }
五、总结
该解法巧妙利用位运算减少状态空间,结合递推思想高效验证金字塔结构。通过数学推导确定层数k,避免了暴力枚举所有排列的复杂度。代码中逐层合并逻辑清晰,利用二进制位直接操作相邻机器人状态,是解决此类组合问题的经典范例。理解该思路有助于提升动态规划与位运算的应用能力。
原创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